雪球丫丫
2010年4月,青海玉树突发7.1级大地震,牵动全国目光,在那份公开捐款名单上,有一笔来自沙特麦加的32000元人民币,引起注意。捐款人没留名字,只写了“中国籍人士”。很快,有人揭开这个低调身份马继援,马步芳之子。他在留言中写:“玉树,不要哭泣,我们同你在一起。”可就在私下,他却反复追问:“西北人还记恨我吗?”
这不是一句轻飘的疑问,马继援的一生,都活在这句问话背后的沉重阴影里。
他出生于西北,是马步芳最疼爱的儿子,1949年秋,西北局势崩溃,马步芳带着家眷仓皇出逃,辗转埃及、沙特定居,从那年起,马继援就再没回过中国,但他的根,还扎在青海那片高原上。
2008年他在香港看到青海省成就展,一眼看见家乡的地名,泪一下涌了出来,可当被问到“想不想回去”,他没说话,只低头叹气,“怕人记恨。”
马步芳统治西北多年,留下的争议如山,马家军在西安事变后接管红军伤兵,被控虐杀、活埋、鞭刑、投水等暴行,记录在中共档案和西北民间记忆中。
他本人负案在身,是国民党“西北王”,在美国被认为是“有血债的人”,马继援虽未参与,但他太清楚,这副姓马的壳子,在国内就是沉重包袱。
他在沙特过得也不算好,马家在沙特虽有背景,但早年靠宗教关系吃饭,几十年过去,早已风光不再,马继援中年后靠开小餐馆、搞些旅游翻译度日,生活并不宽裕。
可地震发生后,他还是联系马经武、马仁援、马宗达等20多个中国穆斯林侨民,凑出32000元,送到中国驻沙特使馆,指定用于玉树救灾。
他坚持匿名,名字也不上报,怕被人说“作秀”“洗白”,可在那份留言纸上,他还是留下了一句话:“伟大的祖国,会很快把你们从困难中解救出来。”
那句话不是套话,他自己说过:“我们虽身在海外,心还在中国。”每年国庆,他都会找机会去使馆看看国旗升起。
有一年在沙特华人宴会上,听到《歌唱祖国》,他一个老头坐在角落里,突然哭了,有人问怎么了,他只摇头,“没脸回去啊。”
他不是没试过和故土联系,他写信给一些青海老干部,希望能探亲或以“平民马继援”的身份回家乡看看,对方没明确拒绝,但也没有答应。
话里话外,意思是“你爹的账还没算清。”他也明白,自己一走就是六十年,还姓马,回去谁敢接?他说:“我回去,不是为了洗白,就是想看看我出生的地方还在不在。”
所以玉树一震,他急了,他不看新闻,天天看央视中文台,看到孩子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画面,他当场把家里仅有的三万拿出来。
有人劝他,“你钱都快花光了,何苦?”他摆摆手说:“这个钱不是给我家赎罪的,是给那些埋在地底的孩子的。”他也说:“我没有资格说我们是‘受害者’。
在西北,我们做过的事情太多了,我只是想做一点点事,看别人还能不能不恨我们。”
他这种行为,有人赞,有人骂,赞的是他有觉悟,能反思历史,骂的是他“想一张支票就洗清血债?”网络上也有人留言:“马家军在玉树杀了那么多红军,你现在捐点钱就完了?”
这种话他看到过,他不反驳,也不争,他私下对朋友说:“我们家过去的事,我不替谁辩护,手上沾血,是要用一辈子还的。”
他去世前几年,生活越过越清苦,捐款的事也渐渐被淡忘,他病中还托人问一位来访的西宁老乡:“你们那边的年轻人,还骂我们吗?”老乡没接话,他点了点头,“我知道,他们应该骂的。”
马继援的这点举动,在宏大历史里可能是微不足道的,但他这一问:“西北人还记恨我们吗?”却像一把锥子,扎进了战争留下的伤口里。
这不是一句求饶的话,也不是一句试图讨好原谅的话,更像是一个时代幽灵的回响,他没法过去,也没法改变过去,但他想做点什么,哪怕是微小的补偿。
历史没办法用一句捐款来清算,可人心中那一点柔软,有时候能穿过时代的高墙,他不是英雄,也不是彻底的罪人。
他只是一个在废墟前流泪的老人,背着家族沉重的影子,用一笔小钱,试着问一句沉重的问题。
参考资料:
《马步芳家族海外流亡纪实》,中国民族报,2010年4月版。

